【天天播资讯】看施琅如何收复台湾

智慧书虫   2023-06-07 18:27:44

施琅,字尊候,号琢公,清初著名将领。施琅降清后被任命为清军同安副将,不久又被提升为同安总兵,福建水师提督,先后率师驻守同安,海澄,厦门,参与清军对郑军的进攻和招抚。由于“施琅背郑降清”,施琅是一个颇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人们对他的认识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存在分歧。

施琅成功收复台湾,主要得益于“虑胜而动”、“因剿寓抚”、“攻心为上”、“善后稳妥”等战略战术的灵活运用。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大陆有着共同的经济、文化联系。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后,其子郑经、郑克填为首的郑氏集团,将台湾变成同清政府长期对峙的独立王国,反对统一。为此施琅授命并利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征剿郑氏集团,实现国家的统一施琅成功收复台湾的战略战术可归结为这样三点,第一“澎湖是台湾四达的咽喉,外卫之藩屏,先取澎湖,胜势已居其半”(施琅:《边患宜靖疏》;第二郑军的主力集中在湖,又是由郑军中威望最高的大将刘国轩指挥,如果将其全歼,则“台湾可不战而下”(李光地:《施将军逸事》);第三,施琅认为台湾海峡的东北风季势虽猛,却骤发骤息,战船在海上不仅容易被吹散,而且不能抛锚定泊,再加此如果从金门直接攻台湾,有二百多公里,从澎湖到台湾仅五十多公里,后援线太长,如果遇到守军顽抗,进攻就难以持久。攻台应当采取突然偷袭并且是稳打稳扎,逐步推进的办法。


(资料图)

郑经接替郑成功后,由于内部陈永华(郑克臧岳父)和冯锡范(郑克塽岳父)发生内讧。病中的郑经把政务交由长子郑克臧处理,克臧聪明能干,做事井井有条,从来没有过失,也很受郑经的宠爱和信任。郑经病逝后,冯锡范毒死郑克臧,立11岁的傀儡郑克塽为延平王,冯锡范专横,贪赃枉法,大失人心。

1664年施琅由于建议,清朝派他率兵攻取金厦新胜,预备“进攻澎湖,直捣台湾”,称为“四海归一,边民无患”。

1667年,孔元章赴台招抚失败后,施琅即上《边患宜靖疏》,次年又写《尽陈所见疏》,强调“从来顺抚逆剿,大关国体”,不能容许郑经等人顽抗,盘踞台湾,而把五省边海地方划为界外,使“赋税缺减,民困日蹙”;必须速讨平台湾,以裁防兵,益广地方,增加赋税,俾“民生得宁,边疆永安”。他分析双方的力量,指 湾“兵计不满二万之从,船兵大小不上二百号”,他们之所以能占据台湾,实赖汪洋大海为之禁锢。而福建“水师官兵共有一万有奇,经制陆师及投诚官兵为数不少”,只要从中挑选劲旅二万,足平台湾。他主张剿抚兼施,从速出兵征台,以免“养痈为患”。施琅这一主张,受到以鳌拜为首的中央保守势力的攻击,以“海洋险远,风涛莫测,驰驱制胜,计难万全”为借口,把他的建议压下来。施琅的议谏被束之高阁,甚至裁其水师之职,留京宿卫,长达13年,但他仍然矢志复台报仇,实现自己的意愿。在京之日,他注视福建沿海动向,悉心研究风潮信候,“日夜磨心熟筹”,以俟朝廷起用。

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10月,清廷平定了“三藩”之乱后,施琅终于在李光地等大臣的力荐下,复任福建水师提督之职,加太子少保衔。他回到厦门后,便“日以继夜,废寐忘食,一面整船,一面练兵,兼工制造器械,躬亲挑选整搠”,历时数月,使原来“全无头绪”的水师“船坚兵练,事事全备”。

1683年6月14日,施琅督率水军由铜山出发,很快攻克了郑氏集团在澎湖的守军刘国轩部,此后,施琅又一面加紧军事行动,一面对占据台湾的郑氏集团施以招抚。在施琅大军压境之下,郑克塽茫然的说:“人心风鹤,守则有变;士卒疮痍,战则难料。还是应当请降,以免今后追悔莫及。”郑克塽毕竟是聪明的,听从了刘国轩的劝告。

8月13日,施琅率领舟师到达台湾,刘国轩等带领文武-军前往迎接。施琅入台之后,自往祭郑成功之庙,对郑氏父子经营台湾的功绩作了高度的评价,并称收复台湾是为国为民尽职,对郑成功毫无怨仇。(原祭郑成功文:自同安侯入台,台地始有居民。逮赐姓启土,世为岩疆,莫可谁何。今琅赖天子威灵,将帅之力,克有兹土,不辞灭国之诛,所以忠朝廷而报父兄之职分也。独琅起卒伍,于赐姓有鱼水之欢,中间微嫌,酿成大戾。琅与赐姓,剪为仇敌,情犹臣主。芦中穷士,义所不为。公义私恩,如是则已。“祭毕,施琅哽不成声,热泪纵横。郑氏官兵和台湾百姓深受感动。赞扬施琅胸襟宽广,能以大局为重。冷静处理公义私怨的关系,远非春秋时期的伍子胥所能比拟)。

总结施琅收复台湾的策略可归纳为以下四点:

一、虑胜而动 精心备课 知己知彼;施琅在正式进攻台湾前,一方面加紧操练水军,积极备战,增强战斗力,且力求计划周密,从具体战术和军纪做到严格训练和整顿。另一方面又实地调查,“独驾小舟,潜侦诸岛”,细察形势,了解地形与海峡气候。

二、因剿寓抚;主施琅统一台湾总的战略战术“因剿寓抚”即立足于“剿”、力争以“抚”的方针,“以剿促抚”,尽量争取和平解决。

三、攻心为上 以情感生 水到渠成;施琅统一台湾中,从三个方面攻心: 首先,抛弃杀父之仇,不计前嫌,宣布自己“以国为重”,消除郑氏官兵的“恐施”心里;其次,从郑氏集团的上层人物着手,对郑氏集团晓以民族大义;第三,极力稳定台湾的民心: “官兵不允占住房屋”,“糖蔗民间物业严禁兵丁混折”。

四、台湾与祖国大陆重新统一后,施琅又做了大量稳妥、科学的善后工作:其一施琅力主保卫台湾,详陈台湾弃留利弊,挫败弃台主张,其二,采取积极措施:减免赋税,开放禁海,恢复生产等,促进台湾的开发。

施琅对台湾的统治构成两岸往来的最大障碍

施琅攻占台湾后,夺占田产收入施琅名下的,几乎占据南台湾已开垦土地的一半之多,名为“施侯租田园”,一直延续到台湾日治时期。收的租子叫做“施侯大租”。“施侯大租”的收纳统归清朝在台衙门代行,并保送至北京转交施琅世袭业主。如此犹嫌不足,还贪得无厌,连无田无地的渔民也不放过,施琅向渔民们收“规礼”收入私囊。他死后几十年的乾隆二年,清廷发布上谕说:“闽省澎湖地方,系海中孤岛,并无田地可耕。附岛居民,咸置小艇捕鱼,以糊其口。昔年提臣施琅倚势霸占,立为独行,每年得规礼一千二百两;及许良彬到任后,遂将此项奏请归公,以为提督衙门公事之用,每年交纳,率以为常。行家任意苛求,鱼人多受剥削,颇为沿海穷民之苦累。著总督郝玉麟,宣朕谕旨,永行禁革。”

在施琅的治下,规定“赴台者不许携眷。琅以惠、潮之民多通海,特禁往来。”(连雅堂《台湾通史》)。首先严禁广东客家籍人渡台,理由是那里出的“海盗”多,以及“惠潮之民多与郑氏相通”;对其他地区的人民渡台也严加限抑,竟然规定渡台人员不得携带家眷,也就是说不许老百姓在台湾扎根,这一政策后来导致台湾妇女奇缺。首任巡台御史黄叔璥《台海使槎录》引《理台末议》的记载说:“终将军施琅之世,严禁粤中惠、潮之民,不许渡台。盖恶惠、潮之地素为海盗渊薮,而积习未忘也。琅殁,渐弛其禁,惠、潮之民乃得越渡。”,因此施琅对台湾的统治构成两岸往来的最大障碍。

而在管理地方的时候,因为曾经郑成功杀害了他的父亲和兄弟,他为了复仇郑家人悉数被杀害,而因为台湾地区远离大陆,与清朝政府的联系并不是很密切,所以这让施琅在当地有着很大的自主权,也让他越来越嚣张跋扈,目无王法。

曾经长时间的压抑让他心中所有的愤怒都在这之后宣泄了出来,在当地他实行残暴的统治,极力的压榨和剥削百姓,俨然成为了一位士皇帝,整日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当地的政治也是越来越腐败,而且据说他搜刮的钱财加起来足够他后代子孙两百年吃穿不愁,可见他是多么的贪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