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03
□记者 廖培煌 林劲峰 文/图
泉州西姑山发现唐代至宋元时期建筑遗址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兴盛于五代晚期到北宋早期 出土大量构件和生活用品
莲蓬图案的瓦当
考古工作人员修复出土器物
青白釉高圈足香炉
遗址航拍全景
鸱吻构件残部
古建筑基址近景
昨日,虽然第一阶段的野外考古工作已结束几天了,但泉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几名考古队员,仍旧顶着烈日,在泉州翠屏山东侧的西姑山遗址考古现场,细心挖掘、挥汗如雨。
考古发掘中,队员陆续清理出大量的砖铺地面、墙基、柱础、磉墩等与建筑基址相关的遗迹。同时,还出土了大量的古代建筑构件、生活用品。建筑基址面积大,规格高,出土物数量大、种类多、来源广,为近年来泉州考古之少见。
据初步判断,该建筑遗址年代大约为唐代晚期至宋元时期,兴盛于五代晚期到北宋早期。
发现遗址
进驻两个月 考古发掘成果累累
北峰位于泉州市中心市区的西北部、清源山南麓,毗邻丰州古镇。昨日上午,记者跟随考古人员进入考古现场。发现遗址的地方,是当地称为“西姑山”的坡地上。从村中临山的一幢民宅旁小路进入,沿着狭窄的小路,穿过浓密稀疏不一的龙眼林,几百米后,一处较为开阔的山坡地出现在眼前。站在山坡高处,可以看到北侧的清源山和丰州葵山、双阳山。
考古发掘区域用绿色围挡围起来,其内置三个临时板房,分别为:办公室、临时库房、值班室。在临时板房内,考古队员们正在整理发掘资料:修复出土陶瓷标本、编号、拍照、记录、入库。
西姑山遗址考古队领队张红兴老师是知名考古工作者,除了参与过大型陆地考古工作外,作为全国为数不多的水下考古专业人员之一,曾多次参与过国内外水下考古调查、发掘工作。
张红兴介绍,2022年,西姑山附近列入道路改造工程项目范围,泉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文物调查勘探专业队伍,于2022年2月至3月对该项目用地进行为期50天的文物调查勘探,经地面调查发现在西姑山片区地表有大量古代建筑构件及生活用品;考古勘探发现该区域地下有古代砖铺地面、石墙基以及无法打穿的遗物密集堆积区,推测该片区可能存在古代建筑遗址,而且遗址保存现状较好。接着,考古队根据调查、勘探发现,对疑似区域布置两条探沟进行了试掘,最终证实了西姑山遗址的存在。从遗迹及遗物特征判断该遗址为唐晚期至宋代的建筑基址,后经专家评审及国家、省、市文物局批准,确定开展抢救性考古发掘。
今年5月初,西姑山遗址考古队进驻,对遗址做了近两个月的重点勘探,摸清了遗迹、文化堆积层核心区域分布情况,在遗址上布置了规格为5×5m的探方14个,严格按照考古操作规程进行考古发掘。至上个星期,第一阶段野外发掘工作告一段落。目前,考古队正在对考古资料进行梳理:核对图纸、修复出土小件器物、建器物卡片等。
记者刚从乡村小道进入遗址周边时,沿路的山坡路面和土层,可见一些残砖碎瓦、碗盘残瓷片等,有的区域尤为集中。考古发掘的山坡围挡里,有一片已经发掘的区域,大部分区域已经用防雨布遮盖起来,透过缝隙,依稀可以看到墙基、砖铺地面、瓦片等遗存。考古队员介绍,出土具有特色的建筑构件、生活用品已经编号、拍照、测量、登记并放入临时库房保存。
出土何物
墙基 水井 瓦片 陶瓷 铁钉 铜钱
这个遗址出土了什么?
“建筑规模较大,规格较高,出土器物品种多,来源广。”考古队员如是说。
张红兴介绍,此处建筑基址大致坐北朝南,分布在四级台地上。目前根据墙基、砖铺地面、磉墩、柱础的位置关系、走向,大体上可以分辨出6处房间遗存。遗址中已揭露出多处砖铺地面,有的连成一大片,有的面积较小;有的保存较好,也有的保存较差。清理出多条墙基,有用石头垒砌的,有砖、瓦、石混合使用的。此外,遗址还发现柱础、磉墩、水井、排水沟、灰坑等遗存。其中,水井有使用红砖垒砌多边形井壁,作法讲究。排水沟有6条,为多种形制的暗沟。沟槽用途尚不明确。
另外,在遗址的东南现代沟渠边缘,发现一处古墓葬,现存墓室的后半段,平面呈长方形。墓壁、墓室用长方形青色墓砖错缝平铺垒成。墓室内无遗物。从地层叠压关系看,该墓葬早于西姑山建筑遗址年代。
西姑山遗址出土物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建筑构件,另一类为生活用品。建筑构件中,有板瓦、筒瓦、瓦当这些屋顶的部件,颜色有青色、红色,规格有大有小。记者看到,这些板瓦、筒瓦均为素面;瓦当有莲花、菊花、莲蓬等几种图案,制作精美。特别是根据“超大号”建筑构件的尺寸,大体上可以推断部分建筑物体量较大。
出土的建筑构件中,有几件棕黄色物品残片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它们呈不规则形状,外表上像龙或兽的形象,有头部、角、眼睛及獠牙等。张红兴说,初步判断这个残片为鸱吻残件。“简单来说,就是建筑物上的一种镇宅辟邪之物。”据介绍,“鸱吻”更多的作“螭吻”,中国古代建筑殿宇屋顶正脊两端的一种饰物。传说是龙的第九子,平生好吞。包括鸱吻在内的五脊六兽,在古代中国建筑中,一般只存在于官属、大型的公共建筑,也因此,鸱吻所在的建筑,其使用者级别、身份地位也较高。
另外,出土的地面砖以方形为主,存在部分六边形和多边形砖,采用对缝平铺或者错缝平铺的方法。
出土物中的生活用品,种类有:陶瓷、铁、铜等。其中,铁为铁钉。铜为铜钱,目前共出土两枚铜钱,其中1枚为北宋中晚期的“天禧通宝”,另外一枚为小篆的“皇宋元宝”。陶、瓷的器形之多,也是令人诧异。从窑口(生产地)来分,陶器多为泉州本地磁灶窑产品。瓷器仍旧以本地窑口产品居多,如晋江磁灶窑、安溪窑、南安窑、永春窑等。除了泉州本地,还有一部分产品来自同安汀溪窑、漳州窑、闽北等地窑口。而省外窑口,有浙江越窑、龙泉窑、江西景德镇湖田窑等。
兴盛年代
兴盛于五代晚期到北宋早期
该遗址的形成是什么时候?西姑山遗址中暂时没有出土有明确文字记载的相关遗物;泉州及南安文献资料上,也没有对该片区进行详细的记录。因此,遗址年代只有通过出土器物的时代特征加以认定。
年代上限,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晚期。张红兴介绍说,发掘遗址现场出土少量唐代风格器物,如玉碧底的盏。同时,还有饼足的碗和盏,流行于唐晚期至五代。
年代下限,最晚可至南宋晚期至元代。遗址现场发掘出土个别德化窑生产的注浆成形的模制饼足碗,而注浆技术及模制技术普遍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宋至元代。
兴盛于五代晚期到北宋早期。遗址中出土少量浙江越窑产品,器外底留有多个支钉痕,为越窑北宋时期特征。遗址中还出土大量五代晚期至北宋初期磁灶窑青瓷仿五代越窑产品以及大量安溪桂窑青瓷、青白瓷产品,浅圈足、浅腹、敞口、圆唇,具有明显的北宋早期特征。
结合大部分建筑遗迹和出土物的特征、数量,初步判定西姑山建筑遗址形成于唐代晚期,兴盛或者最繁荣的时代为五代晚期到北宋早期,衰落于南宋、元代。
性质用途
面积约1万平方米 大型公共建筑设施
那么,这片建筑的功能和定位是什么?它们的主人又是哪个朝代的人,哪方显赫要人?这片区域今属丰泽区,但历史上曾隶属南安丰州。唐武德五年(622)置丰州,治所即为泉州南安丰州镇,泉州最早的政治中心就是丰州。
张红兴说,整片遗址区域东西向约200米,南北向50米,遗址面积约1万平方米。
他进一步介绍,根据出土物也可判断这些非平常百姓家用之物,像出土的越窑、龙泉窑等瓷器做工讲究、品相精美,表明这些物件的使用者非平常百姓,他们应具备一定的身份和地位。综合遗址规模、构件规格、器物档次等来判断,西姑山建筑基址应为一处较大型的公共建筑设施,而屋主应具有显赫的身份和相当高的社会地位。
但截至目前,除了少数瓷器上墨书购置者、天干地支纪年外,没有直接的文字材料可供佐证判断。“西姑山遗址的性质、用途等,需要进一步发掘考证,同时从文献资料中进一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