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06
点击上方蓝字“青年文摘”
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
添加★标不再错过推送
(资料图)
每天8点 12点 20点不见不散~
壹心理主笔团 |大曾 、四毛
壹心理-人生的重要命题在这里找到答案
你会因为“今天要吃什么”而发愁吗?
从大学开始,我就一直被“吃什么”困扰,成为上班族后,每天问得最多和被问最多的问题就是:
“中午吃什么”“晚上吃什么”“明天吃什么”........
尤其是在一个环境待久了之后,堂食吃来吃去都是那几家,外卖也没几家好吃的,想带饭又觉得下班后没精力做饭,加上自己做饭不好吃……
于是每天最烦的就是不知道吃什么,外卖软件看了又看,什么都不想吃,但不吃又饿。
后来上网一搜,发现很多人每天都有这个烦恼:
“吃什么”,俨然成为当代年轻人的世纪难题。
《孤独的美食家》里说:上天让人必须吃饭才能生存,因此用食欲促使人们开饭,并用吃饭带来的快乐作为给人类的奖赏。
其实,不仅是好吃、填饱肚子,每一种食物,都包含一种情感。
那么,为什么有的人每天都愁吃什么,有的人却毫无烦恼?
为什么有的人很讨厌一个人吃饭,有的人却无比享受?
如何快速解决“吃什么”的难题?
今天,我想和你聊聊,吃饭这件日常小事。
为什么你每天都纠结吃什么?原因通常有以下三点:
1. 决策权被无可奈何地“甩”到了我们自己身上
在家时我们吃父母做的饭,往往不需要做“吃什么”的决策。
当我们离开家后,会有非常明显的不适应感,地域、饮食习惯、平衡工作与生活等,一下子也不知道吃什么好了。
想起刚来广州时,我这样孤身一人的广漂族,就特别羡慕晚上下班可以回家吃饭,或者第二天中午可以吃家人做的便当的人,感觉他们根本不用愁吃什么。
其实,这也暴露了我们对爱和归属感的渴望,渴望家庭饭桌上给予我们的心理支持。
每天不知道吃什么的时候,或许都是我们的内心在呐喊:
好想吃家里的饭菜啊!
好想有人给我做饭啊!
好想有人爱我、照顾我呀!
作者朋友@晴晴 家的端午节餐桌
即便现在很多网红餐厅宣扬为你打造“妈妈的味道”“家一般的服务”,尽可能逼真地模仿家的感觉。
但它们始终无法复制和给予的,仍然是那种只有家里专属的爱和归属感。
即便时间再久、离家再远,你也依然想念家里那一口独特的美味。
为什么家人做的饭就是不一样?
从内心层面来讲,家人为我们做饭时,处在“照顾型父母”的内心状态,而我们则是享受一种不计报酬的关怀和温暖。
在餐厅里,做饭(售餐)的人则跟我们处在一种等价交换的心理状态之下,所以你的感觉会完全不同。
摄图网
2. 我们热衷于追求食物的味道和“深度”了
在如今的快节奏时代,网上出现了大量以“吃”为主题的美食文章、吃播视频、餐饮网红店等推荐内容,各大外卖平台、购物软件为了占领市场,不断迭代更新,用各种优惠券、种草内容想尽办法吸引你的眼球。
如果食物很匮乏,我们没有任何的选择权,自然就不用纠结“吃什么”的问题。
一旦食物的选择琳琅满目,对于本来就有点“选择困难症”的人来说,简直要纠结死了。
而且除了味道,我们也开始追求享受食物的“深度”了。
就像世界各地的名厨吃过“寿司之神”的二郎寿司后,都会惊叹:这么简单的东西,味道怎会如此有深度?
用一句话形容,就是“极简的纯粹”。
摄图网
食物传达了什么理念,背后有什么故事,用什么材料、工艺、调料,有怎样的情怀……对有些人来说非常重要。
“吃”不再是一种本能的生理行为,而是一种生活品位的象征,甚至成为一种有吸引力的形象特质。
所以即便如今吃的选择很多,但真正能戳中你味蕾和品位的很少(尤其现在好多餐馆都是预制菜)。
3. “瘦文化”下的体象焦虑影响
当一个人对自己的外形持消极态度,认为自己的身体难以令自己满意或不符合社会审美时,就可能产生体象焦虑。
比如“胖”。
对瘦的追求,直接导致了个体的减肥行为。
大部分人起初只是想减肥,然后给自己定下减肥目标。从那一刻开始,吃饭变成了一连串要计算的卡路里数字。
就像我们办公室同事每天中午讨论吃什么的时候,常常在高热量食物和健身餐之间反复横跳,点杯不加糖的柠檬茶都有罪恶感。
“好像脑袋里有两个人在打架,一个劝你吃,对自己好一点;一个则说别再吃了,你已经很胖了。”
要好吃,要营养搭配均衡,要凑满减,还要健康低热量……真的好难选啊!
摄图网
而且,有些减肥执念严重的人,可能会因此厌食,越来越严重,最终有可能演变成“进食障碍”。
他们往往不是纠结“吃什么”,而是纠结“到底吃不吃”,觉得自己像一个怪物。
1996年的一次世界范围内的进食障碍流行病调查显示,减肥是进食障碍发病机制中主要的危险因素,大约有30%~60%的青春期少女试图通过节食来减轻体重,有大约7%到12%是极端节食者。
于是,吃什么对他们来说就成了难上加难的抉择。
吃饭,现代人的最高治愈想起《孤独的美食家》中的一段台词:
“不被时间和社会所束缚,幸福地填饱肚子,短时间内变得随心所欲,变得‘自由’,不被谁打扰,毫不费神地吃东西的这种孤独行为,是现代人都平等地拥有的最高治愈。”
吃饭,绝对不是一件随便的事。
一天的疲惫工作顺利结束后,一顿饭可能是你能抓住的最可控的心理安慰。
过往的研究发现,饮食和人的情绪、心理健康有非常重要的关系。
某些时刻,你想吃某种食物,绝非偶然。
你对每一种食物的渴望,可能都具有某种特定的意义。
吃巧克力、蛋糕等甜品,渴望安慰和平静。
吃酸奶等乳制品,渴望缓解忧郁的情绪。
当人在压力大或快速思考时,是最想吃零食的时候,这时人们渴望能缓解压力、愤怒和焦虑。
吃糖果,意味着渴望快乐,填补空虚。
想吃辣——辣其实是一种痛觉,可以产生刺激和驱动的力量......
摄图网
有人认为,食物有改变心情或能量的特性,可以使情绪暂时恢复平衡状态。
每一种食物,可能都对应了当下不同的情绪需求。
当你感觉非吃不可时,这是内心发出的求救信号,想要摆脱空虚、压力、愤怒等负面情绪。
通过了解人为什么会对某一样食物产生渴望,也许能了解自己和他人当下的情绪状态,也可以帮助人摆脱被食物绑架的困境,活出更健康、自在的人生。
所以,吃什么,和谁吃,怎么吃,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如何才能不再为“吃什么”烦恼
1. “一人食”:一个人吃饭,是自由的最高级
当你纠结于不知道“吃什么”的时候,其实你是想吃到自己真正满意的食物,但一时间又没想到。
这时,不要着急。
先感受一下你的心意,认真地问自己:我的肚子现在想吃什么呢?想要什么食物陪伴自己呢?
思考之后,再认真地考虑、抉择。
例如,吃饭的餐厅氛围就很重要。
正如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店》里说的:“我们把不便透露给亲密人的忧愁,交付给陌生人,然后在毫无交际的人生里,寻求一种安抚和认同。”
好的餐厅,就像是人生中的驿站一样,有邂逅、有隔阂、有重逢、有分别,有人哭、有人笑、有人来、有人走,一幕幕不断上演。
人们匆匆路过,带着各自的悲喜,短暂停留,然后各自上路。只有回忆,是参与过彼此生命的证据。
看一个人如何吃饭,就知道他如何看待孤独,看待生活。
《孤独美食家》中的主角五郎和我们很多人一样,总是一个人去吃饭。
但五郎的孤独是一种乐趣,有人陪都不要。
仿佛在说,“对不起,我唯一想要的伴侣是食物”。
一个人吃饭被称为 “一人食 ”,把孤独演化为一种审美、一种情趣、一种仪式。
他尊重自己,每一顿饭都认真地吃,认真地生活。
易惊喜,易知足,就是最高的自愈了。
“我拥有属于自己的太阳、月亮与星辰 , 一个属于我一个人的小小世界。”
一个人吃饭,就是自由的最高级。
2. 对着镜子吃东西会感觉更香
日本名古屋大学研究员中田龙三郎等人汇总的实验结果显示,即使是一个人吃饭,如果边吃边看着镜子里的自己,会比没有镜子时感觉味道更好。
中田认为其原因或许并非是味觉或情绪的变化,而在于“创造出模拟与他人‘共同进餐’的环境,从而刺激味蕾感到更好吃”。
从这个角度来说,吃饭时看美食探店视频、吃播视频其实也有同样效果。
摄图网
3. 找到最佳的决策人
对于那些单身一族,或者步入婚姻仍然纠结的夫妻,之所以纠结“吃什么”,就是因为期待有人能担负起这个决策者的角色,但是身边的其他人也都抱有这个期待!
A:“你想吃什么?”
B:“我随便。那你想吃什么?”
A:“我问你想吃什么。”
B:“我不知道,你想吃什么,我就吃什么。”
…………
如此循环反复。
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甚至是多个人,都处在一种思考吃什么,但是又没谁能最终拍板的情况。
怎样才不会过多纠结呢?
找到最佳的决策人。
无论是二人世界还是一大家人,只要其中有一个人开始担负起“照顾型父母”的角色,就不用去纠结选择了。
例如,同事之间有一个特别有威信或特别懂得吃的人推荐了某家店的外卖,或者主动提出去吃什么,你自然就会减轻选择的压力了。
在一种环境里,找一个会吃、爱吃并最能做出决策的人来担当这个角色,“吃什么”这个问题或许会有更好的解法。
摄图网
4. 自己下厨房
小时候我们去厨房凑热闹,大人会说:“小孩子别添乱,写作业去!”
但是当我们长大之后,或许可以找一个时间,认真地学会下厨房,为自己做一顿美味的饭菜。
父母不能照顾我们一辈子,我们也要学会慢慢从依赖过渡到独立自主的状态。
这种独立,包含着多重意义,除了通过工作实现经济上的独立,通过结婚生子实现门户上的独立,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
通过做饭,习得照顾自己、安抚自己的能力。
所以,如果你是一个人吃饭,就勇敢去当那个决策人;如果你决策不了,不妨尝试勇敢地下厨房吧!
摄图网
写在最后
You are what you eat.
食物不仅仅是食物,是自我成长的重要主题,反映的是我们看待自己的方式。
吃,是现代人能享受的最高治愈。
能够好好吃饭的人,往往也会更容易开心、幸福、知足。
希望每个人都能用“心”吃饭,开心生活。
所以你今天吃的什么?
【言之有“礼”,天天赠刊】小编将从本文选取1则走心留言,赠送2023年第14期《青年文摘》杂志1本~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有心事看壹心理。2600万年轻人的心理进化部落,人生的重要命题在这里找到答案。
▽ 点击阅读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