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热推荐:“二阳”来了,二次感染风险高吗?做好应对的准备

52赫兹实验室   2023-04-27 21:57:19

近日,小红书、微博、知乎等社交网站上,多人晒出自己二次感染的检查单,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在 4 月 20 日的大会上也对外发声,6 个月又会慢慢出现二次感染,提醒大家做好应对新冠二次感染的准备。

无需恐慌,整体感染数量并不多


(资料图)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网12月9日以来的新冠感染情况可以看出,从目前能监测到的数据来看,阳性病例确实在增加,但与去年高峰期的数据相比还处于较低水平。

国内12月~1月感染高峰以后,新冠病毒并没有消失,只是维持着“低水平流行”状态,监测的阳性率持续在1%以下。

而4月20日以来,阳性率数字开始小幅上升,最高达1.7%。

(图片来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官网)

值得注意的是,在阳性率增加的同时,虽然BF7和BA5.2依旧主要流行的病毒,但是新的毒株XBB系列,检出也在增加。

(图片来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官网)

总结就是国内新冠病例还处于低水平流行趋势,只是出现了零星的状态,但是新型变异毒株不容小觑,占比开始增加。

二次感染,你必须知道的事

虽然没有呈现出第二次感染的爆发性趋势,但是对于二次感染,还有一些事我们必须提前知道。

研究发现,与只感染过一次 COVID-19 的人相比,那些不止一次感染过 COVID-19 的人患心脏病或死于心脏病的概率是后者的两倍。因此,二次感染的危害不容小觑,特别是针对一些有基础病史人和身体抵抗力比较弱的老人,一定要提前准备好应对新冠的药物,以备不时之需。

其实,早在去年底,美国爱荷华大学在Nature刊文中,提到了NAD+与新冠病毒关系的实验结果。数据表明,外源性的补充NAD+可能是帮助先天免疫系统战胜新冠病毒的关键。

这一研究结果,对于新冠治疗有着建设性的突破,我们可以通过补充外源性NAD+,达成身体免疫系统以消耗NAD+为代价,大规模转录PARPs,来抑制病毒复制能力的需求。

正在京东热卖的LAIFE速康小红瓶以NAD+为原料,早在疫情第一波流行时期,就已经被北京大学实验室证明,对疫情的防治有不错的效果。北大还就LAIFE速康小红瓶研发公司捐赠药物一事表示了感谢。

同时,LAIFE速康小红瓶中的红景天苷成分,在心血管、中枢神经系统、代谢系统和呼吸系统中具有卓越的抗炎性能,能够显著修复炎症过后的人体免疫功能并起到免疫增强的作用。

新型毒株,暂不具备大流行条件

除了二次感染,新型毒株也一直都是大家比较关注的话题,想要弄明白新型毒株对自身的威胁,首先要了解的就是感染潮到来的两个条件。

毒株变异程度如何,变异越大,发生突破性感染的概率越高; 间隔时间长度,间隔时间越短,人群免疫水平越强,掀起第二波感染的可能性就越小。

就目前国内的流行趋势来看,最具威胁的就是XBB系列毒株,而这两个条件,对于XBB的传播,都不太友好。

从病毒变异角度来看,虽说XBB是一种全新的毒株,并且具备一定的免疫逃逸性,但这并不代表病毒就可以彻底逃脱疫苗和体内抗体的免疫。也就是说,我们之前感染奥密克戎产生的抗体以及注射的疫苗,都会阻止一部分XBB病毒的传播。

而距离上一波感染浪潮仅过去不到6个月的时间,绝大多数人身体里面抗体的浓度还能进行自我保护。

一篇预印版论文显示2 针灭活疫苗接种者发生 BA.2 突破性感染 6 个月后,仍能检测到针对 XBB、XBB.1.5 等新型奥密克戎亚株的中和抗体(3 针类似)。

当保护+XBB变异有限这两个因素同时作用,国内快速发生第二波感染浪潮的可能性就降低了。

即便真的形成了新一波的浪潮,按照国外的经验来看,实际感染人数也会远低于遗忘疫情高峰时期。

以新加坡XBB感染为例,新变异毒株XBB.1.16确实导致了新加坡的感染那病例大幅度上升,但是感染数依旧远低于遗忘疫情高峰时期。住院和重症病例的上升幅度也处于较低水平。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即便如此,对于病毒的危害,我们依旧不能小觑,还是要加强防控,《AVDANCED SCIENCE》期刊也发布了一组临床双盲实验数据,以NAD+前体等组成的联合代谢激活剂等为原料的LAIFE速康小红瓶不仅成功缩短了新冠感染者的转阴时间。

新冠只是近期流行的众多传染病中的一个,目前甲流也依旧处于高水平流行状态,虽然我们不用担心因为二次高峰造成的医疗挤兑,但是依旧需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来帮助自己降低感染风险。做好防护,尊重科学,才能让自己在与病毒的对抗中取胜。

猜你喜欢